So.Car跨年展望一:当前车市处于什么节点?

分享

又到了一年一度要写跨年总结和展望的时候,现在感觉已经没有时间去感慨时间过得飞快这样的废话了,因为感慨不会带来任何增值,今天的市场也不会给你片刻喘息之机。所以我们还是直接进入主题吧,开始So.Car这个公众号2018年跨年展望的第一篇。这是我第三年写类似主题,2016年写了两篇,2017年写了三篇,如果按照大家习以为常的线性思维,今年似乎要写4篇……谁知道呢,后面想到哪写到哪吧,其实我也不知道会有几篇。


另外再插入一句:为了让有限文字容纳更多信息,另一方面我也确实没有那么多时间整理那些大家随处都可以找到的数据,所以大家也不要太指望我在文章里“用数据说话了”。毕竟大家都是业内人士,能用感觉说清楚的就没太大必要用数据说话。当然这个公众号以后会越来越多的面向汽车行业的专业从业者,这会让我今后的文章更有针对性,也可能会让这个公众号的粉丝数一直稳定在5000~6000人之间。


好了,废话少说,今年的跨年展望我们最好还是“按照套路来”,先说一下“当前我们在哪”这样一个话题,也就是当前我们的汽车市场究竟处在一个什么样的节点上。之后我们才能更为准确地判断将要去哪以及如何走这样的话题。


对于这个问题,上个月我曾把当前的市场简单概括为变革叠加萎缩的阶段。实际上这只是从市场总量上进行的概括,今天专门讨论这个话题,我再补充几个其他角度的判断:

1、 市场整体处于一轮极其深度的变革周期当中,同时中国车市的总量正式迎来增长瓶颈,甚至可能出现一段时间的萎缩;


2、 从消费结构角度,1线城市最早的一批汽车用户已经陆续进入了第3到第4次购车循环当中,买车对于他们已经驾轻就熟,他们的消费变得更为理性(既可以升级,也可以降级,完全看自己的需求和偏好),2~4线城市的用户则迎来了以换购为主的消费升级时代(如果第二辆车不如第一辆,宁愿推迟换购),5~6线城市目前仍以首次购车为主;我始终认为这是解释中国市场演化进程最为有效的一个视角,而且从这个角度看市场和用户需求的变化异常简单而有效。

3、 从企业层面看,本土的自主车企进入两级分化阶段,领先车企进一步向上突破,如今15~20万的价格区间已经被有效拿下。但另一方面二三梯队车企变得更加焦虑,他们不仅难以追赶在传统车市场上的差距,更加难以招架行业变革对新能源、无人驾驶以及智能车的要求。


4、 多年来始终主导中国市场走向的合资车企走到今天则迎来了真正的十字路口,尤其是伴随今年国际贸易冲突的风起云涌,合资股比放开已成进行时。这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在政府眼中,合资车企已经完成了他们“以市场换技术”的历史使命,这意味着大多数合资品牌的历史巅峰期已经过去,至少在政策制定者眼中,未来中国市场这2500~3000万辆的市场规模,很大一部分是属于本土车企的。


5、 而作为合资车企的另外一方,这些车企的海外主体,走到今天则普遍开启了真正的变革之路。这里起步最早的可能是大众,三年前他们借助尾气门事件的影响,开始摆脱内部阻力大举收缩,使得他们有精力和财力投资在MEB上面。如今福特、通用、丰田等等也都开始操刀真正意义的改革了。毕竟特斯拉那款Model 3在北美市场过去半年来的表现大家都是看在眼里,惊在心里的。当然面对眼下的改革,多数车企都会以战略收缩作为重要一步,这必然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6、 造车新势力也是当下必须提及的一个话题,虽然他们当中绝大多数都是不靠谱的,但新势力对市场的冲击还是非常显著的,至少在过去3年他们哄抬了人力资源市场的物价,虽然可能明年这个时候就要有几万人同时出来找工作了。另一方面,靠谱的几家还是给我们很大惊喜的,虽然他们还很不完美。对此我向来没有那么苛刻,比如对于蔚来,我从来不认为交付给首批用户所谓“半成品”有什么问题,毕竟这些用户是被其他服务吸引着的,而且他们也有一种改变世界的使命感,这是他们品牌塑造的一大成功。在这里我不得不牢骚一句,其实对于新势力当中靠谱公司评价最苛刻的普遍都是传统车企的人(其中很多还是我很好的朋友),如果站在传统车的视角上,这些新势力的作品必然有很多问题,但他们重构的东西还是有非常多值得大家借鉴或者至少是思考的点的。当然对于更多不靠谱的新势力公司,我基本也是无话可说了,以前也曾直言不讳地说了很多次。总结起来新势力的淘汰赛已经进入关键阶段了,快到很多故事讲不下去的阶段了。

7、 从汽车行业供应链的角度看,前几天一篇文章很值得推荐:《变革还是毁灭?传统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巨变的前夜》。应当说历史上无比强大的供应商集团也走到了十足路口上,其实这对于本土汽车行业而言是件好事。一方面意味着我们有机会拉动更多供应商和本土OEMs一同应对变革和创新了,另一方面意味着本土范围更广的企业更加有机会入局了,比如华为、百度、科大讯飞、腾讯、阿里这些IT或者互联网巨头的加入。他们若要选择盟友本土品牌必是首选,也是最为紧密的联盟,就像大众与博世、西门子,丰田与松下这样。所以说到跟上,汽车行业绝对是这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如今中国也到了这个临界点了。


8、 从新能源革命的角度,目前市场已经逐步相信EV会是未来趋势了,只是真正有吸引力的产品还太少,今天大多数EV还是不合格的。可以说这个领域的技术探索还没有结束,我们要追捧的应该是那些勇于做技术探索的公司(特斯拉为代表),而不是急于做不成熟产品和技术普及的公司(国内做中低端EV的很多,不点名了)。


9、 关于商业模式创新的判断,其实这方面再一次印证了那句老话:潮水退去才能看到谁在裸泳。过去两三年里意淫出各种商业模式的人,很快就会露出最“光彩照人”的一面了。

10、承接上面那些对不同角色所处阶段的判断,我们可以进一步总结出中国汽车工业更为细致的现状评价:我们处在一个市场换挡(由高速增长到降速甚至负增长的深度调整),市场结构升级(换购等等消费升级,高端市场占比增加),多技术路径探索(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等等)正在日渐清晰的阶段。在这种状态下,不同车企的竞争地位正在改变,总体而言我看好品牌战略清晰,产品战略推动得力的本土品牌;看平当前市场中的一线合资品牌,继续看淡二三梯队的车企(无论自主品牌还是合资品牌);对于新势力,我只看好极少数几家头部公司,这些公司最大的共性就是产品价格普遍在30万元以上。至少目前看智能EV还没到低于25万的时候。





关注So.Car官方公众号

掌握So.Car最新观点动向

张晓亮
张晓亮SoCar CEO

从事汽车市场研究咨询工作20年,专注于产品战略研究,先后服务于一汽大众、一汽集团、北汽集团、上汽集团、广汽集团和吉利等十余个品牌,参与40余款新车的产品定义工作。

最新报告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