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造车3.0时代,定义新价值是“品牌向上”的最大机会

分享

我们可以把过去20年中国品牌的发展历程划分为3个主要阶段,每个阶段都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也恰恰反映出中国品牌自主造成的成长历史。


自主造车1.0时代:相当于中国品牌起步阶段,大致时间跨度是2000年至2012年前后。目前活跃在市场中的绝大多数中国品牌都诞生于这一阶段,也在这一阶段纷纷推出了各自的产品。整体上我们可以把这一阶段中国品牌的造车模式概括为逆向开发或者借用成熟平台开发两大类。尽管这个起点并不光彩,也涉及很多人诟病的抄袭问题,但这确实是中国车企最为关键的起点。如果没有这一阶段根本谈不上今天中国品牌加在一起可以获得大约40%市场份额的巨大突破。


自主造车2.0时代:大致时间是2012年前后至2017年前后,在这一阶段大多数此前诞生的中国品牌都完成了第二轮产品投放过程,领先品牌不仅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品组合,也实现了销量规模从二三十万辆到一百万辆的跨越。可以说这个阶段是自主品牌开始形成梯队并拉开差距的过程,主流头部品牌的产品开发模式也由逆向开发切换至正向/半正向或者中外合作开发的模式。因此这一阶段也是头部品牌真正形成造车能力(把车基本造好)的过程。


自主造车3.0时代:大概从2017年前后至今,不仅仅是中国,全球范围内都迎来了一轮试图颠覆传统汽车的行业变革。这轮变革的核心被概括为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和共享化的“四化”运动。伴随四化的来临,中国市场的响应最为热烈,在这一阶段至少出现了上百家的所谓造车新势力公司。尽管这些公司良莠不齐,甚至大多数都属于滥竽充数的政策套利者,但他确实推动了中国汽车行业的一轮影响非常深远的变革:


1、 由于造车新势力公司当中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互联网和IT行业,这促成了中国汽车行业与本土互联网公司、科技公司的深度融合。如果没有这一轮新造车运动,类似于阿里、百度、华为、科大讯飞等等这类公司可能很难如此迅速和大规模地与国内车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更无法深度融合到汽车产业链当中。而新势力的出现让这些公司更加迅速地了解了汽车行业的基本玩法,也理解了这个行业的真正痛点。这一变化会促使本土互联网和IT巨头与中国车企的战略结盟,让中国品牌真正获得持续创新的动力。


2、 造车新势力公司在组建团队过程中带来了一轮规模巨大的人力资源重组,至少十几万人离开传统OEM,加入新造车公司。这让原本非常稳定的传统车企团队内部掀起了一波巨大的涟漪,同时也促使来自互联网领域、咨询和营销服务领域的诸多专业人才积极加入造车团队。这样的变化自然会带来行业认知、产品理解以及管理思想的剧烈碰撞,而这正是带来本土车企快速进步更为重要的基础。尤其是很多初创车企都是从小团队起步,他们比传统成熟汽车更加易于实现扁平化跨职能团队的密切交流、合作。


3、 很多新的产品概念、商业模式可以在过去几年被拿来测试。同样,尽管这些实验大多数是不靠谱的,但可以通过这一轮实现让我们真正看清汽车行业的本质是什么,用户的“嗨点”在哪,以及真正的正向开发应该如何运作。这也是“不按套路出牌”带来的意外收获。


4、 让外部资本看到汽车行业的巨大机会(虽然风险同样巨大),解决真正优质车企的持久融资问题。


5、 推动汽车行业商业模式、服务模式的不断创新。目前我们已经看到商业模式变革在制造端、销售端、金融服务端和使用端全面开花,这种变化也是前十五年前所未有的。


总之这一轮新造车运动的出现,虽然试错下来的效率并不高,能够最终存活下来的造车新势力公司也会十分有限,但他真正推动了中国品牌由过去逆向或半正向开发向创新驱动的全面正向开发的转变。在这轮探索过程中,传统车企也积极吸收造车新势力的思想和经验,让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有了非常明显的提升。


应该说进入3.0时代,中国车企才真正开始找到感觉,当然这种感觉也仅限于头部品牌,对于大多数二三梯队品牌而言,被淘汰已经无法避免。换言之,今天的洗牌过程正是创建品牌的过程,真正理解了3.0时代的行业本质,才能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让自己的品牌成为影响全球的真正伟大的品牌。


我们可以把汽车品牌都抽象为一组功能、性能和体验的组合,每一个品牌都是在这三个维度上构建了一个独特的平衡。那么今天中国汽车市场形成的非常独特的需求环境恰恰是构建一组新的平衡的最佳机会。于是前面我们提到的创建伟大品牌的机会恰恰就蕴藏在充分理解中国市场当中:以中国用户独特的用户需求为出发点,基于中国市场巨大的规模(占据全球大约30%的市场份额),在伴随中国在全球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必然会有一轮中国文化和生活方式向外输出的过程,这也将是中国汽车品牌向外输出的最佳时机。


接下来我们需要梳理清晰的就是中国汽车市场存在哪些独特的用车需求和汽车文化:


1、 市场规模占全球的30%,但超过50%的存量用户目前还只有一次购车经历。他们对产品的需求仍停留在相对表面或浅层体验上。但与此同时中国人的财富积累在过去20年中有了大幅增加,他们对产品的感知品质和仪式感有着远远高于其他市场的需求。而这两点又恰恰属于浅层产品体验的范畴,这会让中国用户把更多注意力放在内饰材质、工艺、仪式感等方面。


2、 中国拥有15亿人口,但只有3.9亿驾照和2.6亿汽车保有量。平均每辆车都需要同时兼顾2~3人,甚至更多人的需求。这会导致中国用户更加偏爱大车和座位数量更多的车,对后排空间的在意程度也远远高于发达市场。


3、 中国人拥有更强的家庭观念,三代同堂或者同城居住的现象依然非常普遍,这会催生更多6/7座B级SUV的需求,而这一产品形态在10年前是十分罕见的。


4、 中国用户在产品上要求更大空间、更多座位与冗余功能的同时,其购车预算依然相对有限。这会导致中国用户优先在自己不敏感或者不关注的地方做出妥协。再加上政府对减排的要求,小排量增压汽油发动机在中国市场找到了最多买家。


5、 一大批超大型城市的出现带来更多交通拥堵和排放问题,推动电动化和共享模式的持续试水。


6、 与发达市场另一个差异之处在于,中国车市几乎所有细分市场的用户年龄并没有显著区隔,而且35岁以下用户均占很大比例。这将导致用户更愿意追逐大屏幕、更炫酷的科技等属性,也更加愿意追赶潮流。


7、 房车在中国还非常不普及,也极少有人拥有驾驶房车的驾照,但自驾游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已经非常普及了。这会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把家用车当房车使用,而电动化变革又给车载电力供应、车载电器多样化和小型化提供了最佳载体。


以上这些线索都是中国品牌打开下一轮品牌定位和产品定义空间非常关键的机会。如果想在接下来5~10年内让自己的品牌持续向上,成为真正意义上伟大的品牌,那就认真理解中国市场正在形成的独特文化,并且迎接这种文化,把洞察转化到你的品牌塑造过程当中吧。


关注So.Car官方公众号

掌握So.Car最新观点动向

张晓亮
张晓亮SoCar CEO

从事汽车市场研究咨询工作20年,专注于产品战略研究,先后服务于一汽大众、一汽集团、北汽集团、上汽集团、广汽集团和吉利等十余个品牌,参与40余款新车的产品定义工作。

最新报告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