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不升级,变革必“触礁”

分享

市场版图改变的三个主线

我在这个公众号里探讨行业变革也有很多文章了,与此同时我也一直通过与多家车企合作的方式近距离观察大家应对这轮行业变革的转型过程。在我看来,这一轮新造车运动产生的实际影响已经越来越明确,对接下来3-5年市场版图的改变也会非常彻底。总体而言三条主线会让这种影响全面显现出来:


1、 来自头部新势力车企的仍在加速的创新活动以及他们在市场份额上的连续高增长。比如特斯拉今年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便极有可能达到35-40万辆。蔚来、理想、小鹏的月销规模也纷纷突破了5000台,正在向着年产销10万+的阶段迈进。再加上如今小米、滴滴也都加入战局了,头部新势力的阵营还会继续扩大。他们加在一起所占市场份额在接下来2年会达到5%甚至更高。但他们影响的肯定不止这5%,而是会辐射到更为广泛的群体当中。这意味着头部新势力车企将引领先锋用户选车、用车标准的改变。他们决定了体验创新活动的真正走向。


2、与此同时,占据中国车市2/3市场份额的合资品牌将迎来第一轮电动车产品几乎全面的溃败。至少现在我还没看到谁家的电动车能在中国市场具有竞争力。这也意味着这些品牌将会失去引领市场的能力。如果他们在消费者心目中失去了这种能力,他们失去的肯定也将包括越来越多用户的货币选票。这意味着他们今天拥有的这2/3的市场份额就是一块肥肉。


3、 头部自主品牌在拥抱变革的速度与响应能力上明显快于合资车企,而且如今长城、吉利、长安都已经达到100万辆以上的规模,接下来3年内,他们当中的1-2家很有可能突破200万辆。这也意味着这几家车企在产销规模上已经进入全球第一梯队,同时也意味着用户对这些品牌的信赖程度会再次获得一个质的提升。因此接下来刚刚那块2/3的市场份额会有很大一部分流入这些车企的口袋当中。


而造成这些变化最为关键的因素其实就是这一轮行业变革。因为汽车不再是之前大家认知当中的汽车了,原有的价值空间被极大扩展了。基于这种价值属性改变就一定会出现市场版图的改变。在这个过程中,谁看得准,跑得快,谁就能分到更大的一块蛋糕。但汽车又与手机等消费电子产品不同,汽车的产能爬升周期以及用户的更换周期都要长得多。这就会给那些不一定跑在最前面,但方向选择足够敏锐的车企留下充足的机会。


也正因如此,在前面那三条主线当中,头部新势力属于跑得快的那组,他们会抢到回报率最高,当然风险也最高的那部分蛋糕。而嗅觉足够灵敏的头部自主车企则会抢到规模更大,但价值未必是最高的那部分。


不过,这一切都需要基于一个前提:既要看得到,看得懂,也要跟得上。

车企如何跟得上

如何才能跟得上?传统车企必须要积极地进行组织变革。因为传统车企的组织模式无法覆盖新价值空间的全部,他们就必须至少先是覆盖这些内容,然后才是在覆盖的同时产生效率。比如软件越来越重要了,传统车企就必须找到足够多,足够强的软件人才。但仅仅把这些人找来是没用的,还得让他们发挥价值。这个时候就不是单单成立一个软件开发中心能够解决的问题了,硬件团队就必须要学会如何与软件团队形成真正的合作。这部分最典型的反面案例就是德国大众,搞了一个上万人的软件公司,但董事会里面还全都是“血管里流淌着汽油的人”。


但仅仅是把软硬件两条线通过流程对齐的方式捏在一起就可以了吗?或者给软件团队足够多的权力就可以了吗?显然不是这样。因为大部分软件工程师其实缺乏对整车的理解,因为他们的上一份工作大概率根本不是造车的。于是我们就需要用更合理的方式让不同的团队、不同的人员在合适的时间,发挥合适的作用。显然在这个领域可以找到的成功案例或者最佳实践其实非常有限,大部分车企还在反复试错过程当中。只不过很多车企试了、错了以后未必能够及时总结和迭代。而且不同车企由于资源禀赋不同,面临的具体问题也大不一样,所以成功经验大概率也无法直接套用。

认知的改变是起点和基础

那么什么才是这一切的起点和基础呢?


认知的改变一定要走在最前面,一定要让车企在迎接变革的过程中建立最为正确的认知,并且持续升级整个团队的认知。


过去几年来传统车企的人很多不相信造车新势力,如今这种认知大概率已经被改变了。但这也仅仅是改变了大家对市场最终趋势或者大的演化方向的认知。落实到具体工作当中,依然还是传统模式当中养成的思维惯性。这个时候,即便组织变革搞对了,大家具体的工作做不对,一切也是白搭。


比如虽然大家在意识上已经认同整车级别的对标已经无法指导产品定义和创新工作了,但具体着手工作的时候,在对标阶段养成的思考模式,以及习以为常的分析工具依然在占据主导。


再比如,过去OEM的开发更多是把一堆供应商找来,让各家供应商把自己的创新方案(肯定是配置级的)摊到桌上。然后OEM的人从里面选一些看起来符合趋势,又符合成本约束的,往车上一装……简单地说,很多传统车企开发新产品基本就是这么一个过程。于是我们看到大量与整车体验不匹配的“供应商方案”被搞到车上。同时也看到在一些关键赛道上(比如今天的自动驾驶)各家都在搞硬件军备竞赛。显然这是由于上述工作模式和思路导致的必然结果。因为大家缺乏对整车层级的用户体验的真正认知,也无法基于这种认知形成围绕用户体验管理的工具体系,更加无法让这些工具在内部顺利地应用起来。


所以,即便今天我们看到很多车企在变革的行动上很努力了,但认知不升级,这种变革就必然会或多或少地遇到各种问题。当然这也一定会影响到前面那三条主线勾勒出的市场蛋糕的切分结果。


那么反过来,头部新势力车企会不会也要遇到问题呢?很显然在公司创办初期,由于大家集中精力打造1-2款车,而且往往是创始人亲自带队(如果创始人不能做到亲自带队,新势力是做不起来的),这些公司很容易形成统一认知和执行。但慢慢地,随着他们的规模逐渐上来了,产品增多了,传统车企今天普遍遇到的问题在这些车企当中也一定会或多或少地出现。这是新势力车企需要认真对待的。


关注So.Car官方公众号

掌握So.Car最新观点动向

张晓亮
张晓亮SoCar CEO

从事汽车市场研究咨询工作20年,专注于产品战略研究,先后服务于一汽大众、一汽集团、北汽集团、上汽集团、广汽集团和吉利等十余个品牌,参与40余款新车的产品定义工作。

最新报告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