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车必须要不断提高硬件的使用效率

分享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智能化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我理解的这个目的就是让产品有更强的能力,帮助用户解决更多问题,或者更好地解决问题。这里包含使用场景的拓展以及每个场景下解决用户任务能力的拓展。


针对使用场景的拓展,以前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使用场景大概包括:上下班代步、商务接待、公务通勤、中长途旅行、休闲度假、自驾租赁、越野……


  • 随着电池成为车辆的能源中枢,静止状态下,车上功能电器仍可顺畅工作。于是车辆的使用场景进一步拓展为:中午休息的睡眠舱、音响条件完美的影音室/游戏厅、视频会议室……
  • 随着电池的电量进一步充足,或者增程式的技术优化,车辆又可以进一步提供:在露营或者户外活动中对外供电的基地……
  • 随着自动驾驶能力的快速提升,车辆又将提供:在行驶状态下的移动数字终端……


可以看到,随着技术逻辑和技术能力的不断改变,产品能够胜任的使用场景在不断增加,同一部车可以带给用户的利益也就更大。


另一个层面,在现有的使用场景下,比如日常上下班代步这个场景,随着车辆越来越“聪明”,能够帮助用户解决的问题(用户任务)也就越来越多。比如:


  • 可以预测用户每天上下班出发的时间,帮助用户管理作息时间;
  • 可以帮助用户积极响应每天因为交通拥堵、恶劣天气导致的拥堵;
  • 可以代收快递,减少对车主的时间占用;
  • 可以远程查看并控制智能家居、智能办公室;
  • 可以在移动过程中接入视频电话;
  • ……


围绕上述目标,由于车辆可以适用的场景越来越多,需要响应的用户任务也越来越多,车辆底层的逻辑如果不能持续优化,车辆需要搭载的配置也一定会越来越多,硬件就会越来越复杂。同时,由于车辆本身的成本约束、尺寸约束、以及算力或其他方面资源的约束,硬件复杂度一定是有极限的。因此智能化变革就需要不断通过优化车辆的逻辑架构,形成一个个效率更高,拥有更大极限的新模式。

在传统机械智能时代,我们看到人类智慧和工艺水平的最高极限可以是万年历手表。这是依靠上百个齿轮写出来的程序,能够自动识别大小月、平闰年,至少可以做到100年不用调整日期。但是这么一个功能到了电子表时代,一个5块钱不到的算法就能搞定了,还远比机械表来的可靠稳定。


同理,到了智能车时代,如果我们一直依靠堆砌硬件的方式解决问题的话,现在已经走到智能的极限了。这在车辆中央console上体现的最为直观,因为这是车辆设计布置当中最为寸土寸金的位置。比如我们之前评测过的一款车,为了给中控屏增加一个类似MMI的旋钮,只能把水杯架往后移。但是后移的水杯架又侵占了中扶手的位置。于是他们把扶手箱的顶盖做成了可以前后滑动的样式。但是这个前后滑动意味着:如果你想使用扶手箱,就不能在那个位置放置水杯;如果你放置水杯,就需要把扶手箱盖滑到后面去,并且还要在后排那里探出来10cm左右的一个滑盖……当然更令人沮丧的是,随着车机不断OTA,原本那个可以便于操作车机的MMI旋钮没有同步,最终至少30%的功能已经无法通过这个旋钮控制了。因为用户不知道哪些可以通过旋钮,哪些不行,于是这个旋钮的作用就变得不可预期,最终就成了一个摆设……


这就是传统对标思维和加法思维非但不能创造价值,反而影响用户体验的一个非常经典的案例。同理,如果我们任由目前在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领域硬件军备竞赛的趋势持续,但算法能力不能有效跟上的话,类似上述情况必然也会出现。


因此我们需要为智能化时代转换一种思考方式,进而转化成一种新的模式和组织方式。我们需要让车辆的硬件结构在这个新模式中发挥更高的效率,从而达到同一个硬件在不同场合(场景)中发挥不同作用的目标,这样才能不断抬高前面那个极限。

这里我们依然以特斯拉举例。从model X到model 3,由于自动驾驶的权重变得更高了,于是自动驾驶的组合开关从方向盘左手下方被集成到了怀挡档杆上面。于是减少了一个组合开关,但新的问题出现了,依靠两个开关支持换挡、ADAS、转向灯、雨刷器、远光灯这些功能显然过于复杂了。于是从model 3开始雨刷器的开启和调速被整合到了车机屏幕上,组合开关上仅保留了单次使用和喷水功能。由于算法的能力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可以做到自动调速,所以这个改变不仅降低了硬件复杂度,还减少了用户操作的繁琐程度。当然也有个别情况下,比如下雪的时候,视觉识别算法通常会把雪花识别成暴雨,调速的判断就会出现问题。但这些都可以通过算法的优化来解决。


再比如,model 3的内饰降本已经有些令人发指了,但方向盘依然是支持四个方向电调节的。因为方向盘可以电调节,他就可以通过程序控制呈现出各种不同的状态,也可以在不同场景下支持更多的功能。比如迎送宾、小憩模式、压线提醒的振动……


比对之前配置管理的思路,智能车一个关键的逻辑转变就是硬件需要成为软件可以调用的资源。也就是说,通过软件的控制,硬件可以在不同场景下呈现出不同的状态,解决不同的问题。于是场景就成为车辆提供服务的线索,不同场景依靠对用户需求的分析,车辆可以组合、串联出各种功能组合(或者原子级服务的组合)。这样我们审视车辆应该使用什么样的硬件结构(机械结构)的时候,一个非常重要的出发点就是他是否可以被程序控制,是否可以具备更强的场景适应性。把这个问题想清楚了,每个硬件的效率才能真正最大化。

关注So.Car官方公众号

掌握So.Car最新观点动向

张晓亮
张晓亮SoCar CEO

从事汽车市场研究咨询工作20年,专注于产品战略研究,先后服务于一汽大众、一汽集团、北汽集团、上汽集团、广汽集团和吉利等十余个品牌,参与40余款新车的产品定义工作。

最新报告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