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智能车的设计方案是否“聪明”?

分享

到了智能车时代,汽车已经由机械产品转化为软硬件集成产品。这种概念的变化意味着评价产品方案优劣的标准也需要改变:由单纯地评价机械素质转化为评价由软硬件集成效率和机械素质共同支撑的场景体验和成本能力。针对上述变化,SoCar提出了新的产品能力层级划分架构,从体验层到场景层,再到能力层和物理层,将汽车的能力划分为四个层级。这个模型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曾经介绍过,这里再简单重复一遍:

如上图所示,体验层就是车辆带给用户的综合使用感受。当然支撑体验层的关键就是车辆在各种使用场景中的能力表现,包括车辆可以覆盖哪些场景,在这些场景中可以替用户解决哪些问题。而场景层的能力又是由车辆拥有的功能决定的。但不同车企的功能清单颗粒度和梳理逻辑各不相同,而且这些功能又在OTA的过程中不断变化,我们无法直接在功能层面进行对比,因此我们将功能进一步拆解,把车辆的配置能力或各种功能原子化,形成原子功能或原子能力,即车辆的能力层。这一层决定了车辆进行功能定义的潜能。最后则是物理层,也就是车辆的配置表。毕竟无论智能车如何演变,车辆还是一个脱离不了硬件的复杂产品,物理层对应的结构设计、硬件架构以及配置多少对于车辆的成本、机械素质和用户体验都是至关重要的。


有了上述四个层级的能力解析,我们就可以针对每个层级设置相应的评价指标:

如上图所示,在体验层,我们评价的是车辆的综合使用感受。此前我曾写过专门的文章,从杀手级场景、核心场景与基础通用化场景三个层面,分别梳理评价体系,由不同的评价人员逐层评价。后续这个评价体系我们又进行了一些迭代,今天暂时不做展开,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参考之前的几篇文章。


在场景层,我们可以设置一组测试场景,每条测试场景都包含具体的测试任务,通过车辆完成这些任务的能力,评价车辆在场景层的响应能力。因此这一层最关键的指标就是场景任务完成率。如何找到这些测试任务?通过持续跟踪车辆的各种使用场景、新增场景,找到一组能够代表典型用户最高频、刚需的场景任务是这个问题的关键。为此我们可以通过构建用户体验场景库,再保持对场景库的动态追踪。


在能力层,由于SoCar已经梳理了一套规范的原子能力清单,共包含1039项原子能力(这个数量每半年进行一次更新迭代)。因此这个环节的第一步就是确认车辆在1039项原子能力中拥有多少。第二步就是判断每部车拥有的这些原子能力是否有效。而判断有效与否,最直接的标准就是在场景层的这些测试任务中,有多少原子能力被调用过(调用与否包含两层:调用比例以及总体调用频次)。显然调用比例越高,说明车辆拥有的这些原子能力越有用,而总体调用频次越高,说明车辆使用各种原子能力的效率越高,也就是调用能力越强。


最后就是物理层,我们需要梳理的就是车辆拥有哪些配置,以及每个配置支撑的原子能力有多少。显然对于一部车而言,拥有的原子能力越多,同时使用的配置越少,他的成本就越有优势,也就是说该车型的产品方案越聪明。


在介绍完了上述评价模型和指标后,我们不妨看一组案例,我们选取四部市场中销量最高的Sedan EV车型,分别是小米SU7、特斯拉Model 3、BYD汉,以及极氪001。

如上图所示,由于体验层的问题比较复杂,我们今天暂时跳过,仅从场景层、能力层和物理层三个层级展开。可以说除了物理层的配置数量这个指标,比亚迪汉最少以外,其他所有指标小米SU7在四款车中都是表现最佳的。(由于我们在物理层对比的是配置使用效率,因此配置数量越少越好)。也就是说,在对比的这四款车型中,SU7可以在场景层响应最多的测试任务(在这个案例中,我们选取了100项测试任务),90%的完成率意味着SU7的场景覆盖能力更强。在能力层,SU7拥有1039项原子能力中的475项,意味着SU7可以在功能定义和OTA中有更大的潜力。同时在前述100项测试任务中,SU7总共调用了475项原子能力中的357项,而且同一任务,调用原子能力的数量更大,100项测试任务总计调用SU7的原子能力累计达到975次,这个数字远远领先其他三个车型。这说明SU7的原子能力覆盖合理,而且调用能力更强。


最后,支撑所有原子能力,SU7使用的配置数量并没有多出太多,仅比model 3的140项多了6项。在这个层面比极氪001少了32项。因此SU7平均每个配置支撑的原子能力达到了3.25项,在100项测试任务中,配置被使用的比例也达到了85.8%。这两个指标也是全面领先其他三款车型的。


总结一下,上述案例中SU7在场景层、能力层和物理层可以说几乎是全面领先三款对比车型的。这意味着SU7既可以在实际使用场景中帮助用户响应更多的任务,又可以使用较小的代价支撑这些能力,也就是SU7的软硬件集成能力更强,产品方案更聪明。虽然我对SU7的造型设计并不认同,但在智能化的产品方案形成方面,SU7确实是一款非常经得起推敲的产品。


那么对于其他车企而言,如何提高软硬件集成能力,让自己的产品方案变革更加聪明?


显然围绕上述四层的能力架构逐层梳理和明确目标是最为重要的一步,这意味着思维方式的转变。其次,就是要沿着上述四个层级的逻辑展开竞品方案的对标分析,而且不要在功能方案和关键交互功能布局、界面设计等层面做无效创新,而是要敢于学习对手最成功、最成熟的方案。就像SU7这样,这款车基本上吸收了特斯拉model 3、小鹏P7等车型已经验证成熟的多类方案,在90%的范围里,SU7基本没有创新。最终这款车的产品主题一方面来自保时米的梗(这个我没法认同),另一方面则是围绕澎湃OS、小米生态等少数环节的小创新(例如手机支架、螺蛳粉挂钩之类的)。当然这个问题同样非常复杂,我们后续再专题讨论吧。

关注So.Car官方公众号

掌握So.Car最新观点动向

张晓亮
张晓亮SoCar CEO

从事汽车市场研究咨询工作20年,专注于产品战略研究,先后服务于一汽大众、一汽集团、北汽集团、上汽集团、广汽集团和吉利等十余个品牌,参与40余款新车的产品定义工作。

最新报告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