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是否到了需要被重新发明的时候?

分享

也许汽车真的到了需要重新定义的时候,比如当下的CES,已然成为全球最大的车展,不论传统OEM还是造车新势力,全都扎堆跑去唱高调。在大批非常“炫目”的新概念(有些确实是炫目的,比如拜腾的50英寸“大彩电”)面前,我经常在想,未来几年我们看到的车还会是车吗?我们在努力畅想和设计未来的过程中,能否找到当下与未来的联系,以及从当下走到未来的合理路径?面向未来,我们定义的那些需求是否显得过于贪婪?


也许是到了需要好好冷静和反思一下的时候了。

“汽车四化”真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快?那么深刻?

上面这张图在我的PPT里被到处粘贴,用了接近一年。一年下来,与各路造车势力交流接触的多了,对汽车四化问题有了更进一步的思考,我反而变得没有那么乐观了。比如分时租赁,早在2007年的时候我就判断分时租赁是未来大家用车的典型模式。但十年过去了,我们看到大多数做分时租赁的公司都面临各种具体问题,没有哪家发展状态喜人的。过去我们看到的往往是分享车的各种优势,但很少精确计算这种商业模式在落地过程中将会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比如一线城市的停车费便是一个很难绕过去的砍,最终这些现实问题会让初期的整个收益模型推倒重来。如今我越来越相信,至少在当下,分时租赁只有在最便宜的车上才能做到可持续,这意味着分享模式很难像我们想象中的那般彻底。

至于新能源,一年下来,我们看到一组可怕的数字:中国EV产能已经达到1000万台,但当下需求仅在80万台左右(离开了限牌城市,大部分EV都不具备生存能力),更遭的是,动力电池目前的产能也仅在100万套左右。也就是说,即便市场需求每年翻翻了,电池也未必跟得上,那要那么多整车产能做什么?

智能网联,这原本是互联网造车这一股势力杀入汽车行业的直接诱因。但至少在目前,我还没有看到哪一个应用是高频、刚需,并且在入口方面汽车比手机更具竞争力的。先不要去想“到了车里还在用手机是不是汽车人的耻辱”这个问题了,还是先想想车联网究竟能够给用户带来什么吧。

造车新势力的生存几率会是多少?

这两天看到汽车商业评论在做一个在线调查,问问大家更看好哪家造车新势力。一看列表我有些傻了,竟然有38家公司。虽然老中医本人去年直接接触过的也不下15家,但38这个数字还是吓了我一跳的。但这还不够,刚刚网上搜了一下,另有数据统计造车新势力其实已经超过60家。当然那篇文章标题的后半句是:专家认为最多存活3-4家。内容我没看,因为大致分析逻辑都差不多,结论一定是悲观的。

既然对于造车新势力的生存几率问题,大家普遍是悲观的,为什么还会有几千亿资金疯狂涌入?大家进入汽车行业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对于汽车行业的投资逻辑是什么?这才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在我看来,互联网造车新势力三四年前投身汽车行业,从逻辑上是看到了移动互联网与汽车的交汇点,但更加直接的动机则是当时看到了特斯拉的成功。于是中国的第一批特斯拉车主们纷纷选择造车了,如果他恰巧又是互联网行业大佬的话。再到后来,BAT各自涌入,一方面是出于前瞻技术布局的需求,另一方面更像是一种广泛押宝的防御策略(不得不下注,万一这块玩大了呢?)。

至于另一类新获得资质的OEM们,他们其实在逻辑上最不被大家看好:一没有互联网造车团队那种讲故事的能力,二没有传统OEM的造车经验和体系能力。这相当于在说,大部分未来需要的核心竞争力,这些公司全都不具备。最终,这类公司的价值在大多数情况下就仅剩造车资质以及某些非常聚焦的细分领域了。所以,对于这些公司,晚下手未必是坏事。

汽车是否到了需要被重新发明的时候?

其实真正的问题来了,走到今天,汽车是否到了需要被重新发明的时候?

回答这一问题,我们也许需要归零思考很多问题:

1、汽车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我想基本意义在于解决大家在陆地上个性化、碎片化的交通问题。如果不是碎片化的,那就可以坐地铁或者公交车或者旅游巴士了。更高级一些的利益在于获得舒适、效率以及身份认同,这是高档车的存在基础。再高级一些,大概是获得某些维度极致的使用体验吧,比如超跑,这是拿交通出行当乐子的一种需求。

2、汽车为什么要被改变?改变的理由无非就是两个,首先是传统汽车已经痛点多多了,比如城市拥堵问题、污染问题、使用率过低的问题等等。这些都是新能源和共享化的直接理由。另一方面推动则来自技术本身的进步,比如无人驾驶技术会解放驾驶者的双手,于是车不需要人来开了,自然就需要被重新设计了。但我们对于另一方向上的问题其实还不够清晰,比如解决当下汽车这些痛点的手段是不是足够好,足够可持续?再比如把驾驶员释放出来了以后,我们赋予他的那些新体验是否是真正的需求?

3、我们还有哪些需求可以被合理地叠加到汽车上?很多时候我们在畅想未来之车的时候,我们会把车和家混淆在一起,从这一点看,李想创立的“车和家”真的取了一个非常牛的名字。而本次CES上,丰田发布的那一组生态平台,简直就是一栋栋移动的房子了。但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在四个轱辘上装上那么笨重的东西?这个真的必要吗?难道四个轱辘装上几个沙发还不够吗?
其实面对上面所有这些问题,我们终归要去归零思考一下,那就是当下的汽车真的到了让大家这么厌恶的时候了吗?以至于通过各种展会,我们看到了一堆车不像车,家不像家的东西。这些新的概念真的足够好吗?也许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吧?反正在我眼里,只要车还是要在路上跑的,而且道路的起伏依然存在,要达到目的地就必须经常加速/减速和过弯(说的物理学一点:只要车走的还是非匀速运动),我还是宁愿相信现在这种基本比例和姿态不变的车才更有味道。

也许,在畅想未来这件事上,这一次我显得保守了,但愿吧

关注So.Car官方公众号

掌握So.Car最新观点动向

张晓亮
张晓亮SoCar CEO

从事汽车市场研究咨询工作20年,专注于产品战略研究,先后服务于一汽大众、一汽集团、北汽集团、上汽集团、广汽集团和吉利等十余个品牌,参与40余款新车的产品定义工作。

最新报告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