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老中医的市场展望(续):寻找市场下一个爆品

分享

前几天写了一篇对汽车市场的展望,感觉有些意犹未尽,于是今天老中医又出来晃悠了,在上一篇文章的基础上继续讨论一些更具体的话题:哪类产品概念将是未来5~10年的爆品?

其实这个话题年年有,这个汽车市场里面估计至少有两万名从事商品企划工作的人,大家最关心的话题无非就是未来我该造什么车。当然现在也有很多与前些年不太一样的地方,过去大家的产品线都不怎么完整,推哪款车都是填空。于是先推哪个后推哪个最关键的判断依据就是哪里更容易赚钱,或者哪里更容易把销量搞上去。

现在形势已经有很大差别了,主要厂家,无论是合资品牌还是自主品牌,在中国市场的产品线都已经大体完整了,他们普遍进入了第二,甚至第三轮的产品规划进程。与第一轮的填空题不同,这一轮他们更加需要考虑的是整条产品线(或者叫产品组合)的收益问题。不同产品之间的协同效应是必须考虑的问题,当然这个话题本身也非常复杂,我们可以以后专门拿这个出来讨论。今天我需要表达的是,在现在这个市场环境下,寻找下一个爆品或者蓝海,对于不同厂家而言已经意味着完全不同的观察角度和判断标准了。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这些探索工作更多是作为提升产品组合协同效应的机会点,而非独立个体存在的。

为了让今天这个讨论更聚焦,老中医还是先从整体上介绍一下我对各种body type产品在未来3~5年的一种判断吧。

三厢轿车市场:整体萎缩趋势开始


继两厢轿车萎缩以后,2016年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三厢轿车市场的低迷。举例而言,2015年的时候B级三厢车市场还有三四款月均销量超过2万的车型,如今这些车型普遍都萎缩到了一万五千辆左右的水平。而从市场占比角度,三厢轿车的榜首地位已经很快就要被SUV取代。

接下来我们需要判断的是,三厢轿车的萎缩是否会成为中长期趋势?

老中医认为判断这个还是需要回归三厢轿车的功能利益和使用场景本身上来。做这个判断需要结合三厢轿车的尺寸级别才会有意义:B级以上的三厢车从功能上看最合适用于商务接待,主要原因是这类产品后排空间宽裕,乘坐舒适,适合城市路况。而B级以下的三厢轿车从功能角度则显得有些鸡肋:论空间和通过能力他不如SUV,论舒适性他不如MPV。这类产品之所以能够成为过去十五六年中国市场当中影响力最大的一个细分完全是因为当时中国用户的三厢情结以及经济条件的限制。

从这个角度判断,大尺寸三厢轿车的功能定位很明确,但小尺寸三厢轿车必须找到新的功能利益才有生存空间。参考欧美市场,小尺寸三厢车通常主打的都是牺牲后排功能的产品,例如coupe/敞篷车等等。这类产品个性更加张扬,性能更好,更加适合城市路况使用。他是欧洲国家最典型的市内代步工具。

伴随着95后群体逐步进入汽车消费阶段,老中医在上一篇文章中也判断过这些人通常来自有车家庭,因此他们在选车的时候对空间的关注度有可能骤降,这类牺牲后排利益换取造型优势的产品很有可能在未来几年突然爆发。

综上,我们大致可以做出这样一个判断:三厢轿车在总量上可能已经达到市场顶峰,未来大尺寸三厢轿车会越来越纯粹地扮演商务用车角色,小尺寸三厢轿车则会分化,而不再是家用车的首选车型。响应年轻人的需求,个性更加张扬的产品很有可能更有机会。

SUV:家用车主力,总量即将超越轿车,细分在所难免


2016年中国SUV市场总量已经突破800万辆关口,大有赶超轿车的趋势。应当说自主品牌是推动SUV普及化过程中最主要的推手。是自主品牌把大量质优价廉,造型美观的SUV快速推向市场的,而且这些产品也给自主品牌带来了非常丰厚的回报。目前SUV已经占据自主品牌超过2/3的销量,而且单车利润水平远超轿车。具体而言,自主品牌在轿车市场通常只能把产品卖到8万元左右的水平,而到了SUV市场,这个天花板则被抬升至了14~16万元的区间。同样是A级车,造一款A SUV的成本仅比轿车高20~30%,但售价却可以高出50~80%!这也是为什么虽然风险越来越集中,自主品牌仍在不遗余力地力推SUV产品的主要原因。

面对SUV市场,我们需要做的第一个判断题就是这个市场为什么火,以及还能火多久?

SUV火爆的原因最终仍要归结到产品利益和使用场景方面:首先这类产品高大的外形非常符合中国用户的攀比心理;其次这类产品宽大的车内空间/良好的通过性以及均衡的功能利益,在适合家庭使用这方面远胜于轿车。至于油耗/驾驶感受等方面原本也不是用户真正在意的。最后,再加上SUV被自主品牌把价位从20万左右拉低到了10万上下,门槛大幅降低,想不火都难。

对于SUV火爆局面的持久性,老中医相对而言还是乐观的。虽然未来油耗法规会越发严格,但这根本阻止不了用户的选择热情。只要市场有需求,厂家就必然有推广动力。至少从每年统计的用户换车诉求数据来看,SUV仍是超过半数用户未来换车的首选,这意味着未来3~5年SUV不会出现大的风险。

但随着整个SUV市场总量的急速扩张,这类产品概念的细分进程必然也会启动。早在2015年上海车展的时候,我们就推出过一份报告,把2015年定义为中国SUV市场细分元年,在那一年SUV总量已经突破600万。

上面这张地图介绍了SUV可能的细分方向,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私信老中医索取这份报告的原文参考,篇幅原因,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MPV:依旧没那么乐观


大概自从老中医从事这个行业以来,就一直有很多专家预言MPV将成为下一个爆点。如今十几年过去了,这种声音仍在,但真正火爆过的MPV却只有寥寥几款。最近几年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主张MPV的声音又有反弹,对此老中医一直扮演泼冷水的角色。

与当年成功预测A0 SUV和B SUV会火不同,这些年唱空MPV屡屡被我言中其实更加令我自豪(而且非常乐意拿这个出来自我吹捧)。因为你劝说某个厂家去做一个产品需要的勇气远不如劝他放弃某个市场:某个产品能否做成里面不可控因素很多,但是劝人家放弃一个可能会火爆起来的机会,则一定会被对方牢记在心。

到了今天,老中医依然不改对MPV的悲观判断,尤其是以途安为代表的A MPV。因为从理性的角度,他根本没有存在的意义:首先这个尺寸提供的七座基本没有可用性;其次造型不如SUV唬人;第三,车内空间对比SUV也没有什么优势。这也就意味着A MPV在中国还找不到合适的使用场景。

这一判断在数据上也可以看得很清楚,下图是我们在2016年7月份发布的一份市场研究报告。当时基于480个国内在售车型的全市场竞争关系把整个市场划分为十几个簇。我们可以看到MPV作为灰色的气泡,有以下两个特征:

1. 不同MPV车型功能定位差异显著,在市场中也分属不同的竞争圈。

2. MPV与主流簇联系较少,说明主流用户在购车期间很少考虑MPV,或者MPV的基盘用户没有增长迹象。

基于上述原因,老中医继续对A MPV持悲观态度,尽管GL8和宝骏730可以非常成功。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MPV什么时候能火?


针对上面这个问题,也许中国市场MPV永远也没有能火的这么一天(在可预见的未来),或者即便能火,也至少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1. MPV能够在造型上符合中国用户的审美

2. 中国用户不再车视为身份象征

3. 社会文明达到更高层次或人口老龄化进程,福祉车等细分概念真正具有市场

如此看来,最有机会的大概还是老龄化这件事。

两厢轿车:等待回暖时机


过去十几年,很多评论家都拿中国卖不出两厢车作为依据,推断中国用户很土。后来大家才发现,其实美国人也不喜欢两厢轿车。再到后来大家终于想明白了,每个市场发展成熟后,都有他独特的产品需求结构,中国作为年销量2800万辆的超级巨无霸市场,自然也会有他的风格。现在几乎所有人都释怀了,两厢车在这里卖不动没什么大不了的,于是乎大家开始放弃这块市场了,除了高尔夫等少数几个品牌仍在努力以外,我们看到这两年新上市的两厢车越来越少。

那么这个市场是否真的会就此消沉下去呢?

如果我们回到上文判断三厢轿车那个论据当中,我们会发现紧凑级轿车最佳的使用场景就是市区内部的代步工具。如果再考虑到EV等新能源的出现会大幅优化空间利用率这个问题,老中医反倒两厢轿车未必没有翻身的机会。尤其是面向95后这个市场时,两厢轿车反而可能在未来突然反弹。当然反弹的时机和具体产品特征,仍有待进一步观察,我们今天先把这个话题保留。

旅行车:即将参与CUV市场再细分


旅行车一直是老中医个人非常喜欢的产品概念,尤其是奔驰C Class的旅行版。但国内市场似乎仍然没有到为旅行车买单的时候。之前不同厂家的几次尝试都差不多失败了,大概也只有当年的派力奥周末/凯越旅行等一两个车型算是销量尚可吧。

针对这个产品概念,老中医认为他极有可能参与到SUV市场细分化的过程当中,作为其中一种衍生形式存在。当然在衍生过程中也会掺入其他熟悉,比如BMW的5系GT,就是底盘介于SUV和轿车之间,又加入溜背概念的一个全新物种。

上面算是把各种主要的Body Type盘点了一遍,可能话题有些散。最后还是给大家来点干货:为了在寻找未来这些新的市场机会的过程中,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各种衍生可能,我们需要一张产品衍生地图囊括所有的产品形式。这张地图一方面需要把产品衍生的逻辑过程介绍清楚,另一方面需要确保地图上每一个点都有意义,而且在工程上具备可实现性。所以有意义是指能够通过地图看出这个点上具体产品的功能利益,并且可以推断他的使用场景。

绘制这样一张地图不是老中医的专业所长,却是我的合伙人孙云波先生的专长。毕竟他是国内成名最早的一代汽车设计师,又有多年从事设计策略咨询的经验,驾驭这类课题可以说是轻车熟路了。

下图就是孙云波先生首创的产品概念衍生地图(乘用车部分),也可以叫总布置地图:



下面替我这个搭档简单介绍一下地图的含义吧:横轴向左是功能利益占主导的产品,强调空间利用率的有效性,向右是朝侧重外观动感和流畅方向的设计利益主导的方向,这两者是一对相互矛盾的概念;纵轴向上代表离地间隙高,向左上就是典型的越野车,右下就是城市路况的轿车。向左下方则是产品紧凑度的增强,MPV/VAN是典型的这类概念,右上则是以旅行车为代表的多功能产品。在设计实现上,无论是侧窗/轮室/腰线还是A柱,都会随着坐标位置的移动而调整姿态,并且全都有规律可循。以老中医的功力大概也只能说到这里再说就有可能丢人了。上图的具体应用方式感兴趣的朋友还是请孙大师出来解答吧,这里只是做一个广告而已。

关注So.Car官方公众号

掌握So.Car最新观点动向

张晓亮
张晓亮SoCar CEO

从事汽车市场研究咨询工作20年,专注于产品战略研究,先后服务于一汽大众、一汽集团、北汽集团、上汽集团、广汽集团和吉利等十余个品牌,参与40余款新车的产品定义工作。

最新报告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