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用户体验出发,重构产品定义的逻辑体系

一方面由于原有的惯性系统已经无法支撑产品定义环节对于创新目标的定义,大家需要找到更能激发创新灵感的产品定义探索模式。另一方面,产品定义系统需要顺利穿越变革周期,让新产品始终能够真正改善用户的实际体验。这就需要把前面章节讲述的体验评价纳入定义系统中,让产品定义活动真正围绕用户体验的形成过程展开。

不仅如此,在变革阶段,车企遇到巨大挑战的实质不仅产品定义系统,而是整个价值链条。但基于汽车行业产品为王的本质特征,从产品定义入手又确实是改变整个体系的关键。因此我们也需要思考如何以用户体验管理为核心,在改造原有产品定义模式的同时,迭代车企的整个分工组织模式。

为此,我们不妨把与产品战略以及用户体验管理相关的各种概念放置在同一框架内,审视这些概念的内在关联,如下图所示:

上图以用户体验管理的圆环为中心,上半部分对应的是用户需求相关的概念,下半部分是产品实现相关的概念。左侧指向定义过程,右侧指向开发或者产品实现视角。站在用户需求角度,串联所有用户需求的根源就是用户是谁,以及把车辆用在哪些场合,也就是用户&场景相关的问题。在用户&场景确定以后,就是这些场景下具体的用户任务,以及完成这些任务用户期待的体验因子有哪些。站在厂家角度就是产品实现问题,这里的概念需要与需求端匹配才更有意义。首先战略诉求与各车企的资源禀赋是品牌战略以及产品战略重要的约束条件。从这个约束条件出发,更容易明确每个车型的人群&场景问题,也就是目标车型的定位问题。定位明确以后,由于用户任务和体验要求确定了,车企就需要在新产品上提供特定的功能组合、性能以及设计策略来解决这些用户任务。在解决用户任务的过程中,对不同任务响应的程度其实就是产品的竞争策略问题。最后,由于整车体验由一个个功能组合的体验汇集而成,最终与需求端的体验因子对应的是车企在整车层级设定的体验策略/体验原则。

于是,在明确产品使命的前提下,整个产品定义过程即可简单地描述为首先确认目标用户以及目标用户使用车辆的场合,也就是人群加场景的问题。有了人群和场景,即可确定用户任务,结合品牌战略、产品定位和竞争策略,可以进一步确定用户任务列表的重要性以及完成这些任务需要带给用户的体验原则。有了一组带有排序的用户任务列表,也就可以构建支撑这组用户任务的功能列表、每个功能的性能要求和设计策略,最终确保重要任务可以被顺利解决,以及解决任务的体验与体验原则相符。

当然确定这组任务列表的过程中需要参考竞争对手的解决方案,也就是对标过程,同时也要寻找更加创新的解决方案,也就是产品创意。当然,为了能够让同一品牌,不同产品之间的特征保持协同,原有的特征目录依然需要保留,只是我们需要沿着行业变革的主线不断优化指标结构。

于是,上面这个过程实际上就被转化为六张表的匹配问题了,也就是用户群、场景库、对标库、创意库围绕在以Function list和特征目录作为通用化语言的框架中,进行动态匹配。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结构化思考,有了这种思考,我们就可以把产品定义活动在不同项目之间打通,形成连续、可积累、可持续迭代的数据系统。如此一来不仅每次产品定义决策的数据分析效率大幅提高、成本大幅降低了,每次定义还可以为下一次定义提供数据积累。

新的架构除了要解决产品定义问题,也要对后续研发问题以及整个用户体验管理问题提供更清晰的逻辑线。首先,我们认为体验管理和体验设计的关键在于把产品的功能、性能和设计沿着用户体验的形成过程,在最关键的场景和任务中有效呈现。在技术层面,最直接影响这些体验形成的就是功能列表,如下图所示:

此外,每个功能又连接着这些功能的性能以及呈现方式问题,他又与整车最终达成的体验密切相关。于是Function list又是桥接性能定义与体验定义的关键。

最后,一部车向用户提供多少功能,哪些功能更重要,主要是由三个维度决定:哪些场景和任务更加重要(产品定位问题)、竞争对手提供了哪些功能(对标问题)以及成本和收益的目标如何(成本约束问题)。

这样,基于对Function list的筛选和描述,我们就可以把产品定义与研发问题更紧密地结合起来,让产品定义的输出物更容易在研发组织理解和应用,也让后续针对这些目标的检验变得更加易于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