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创新的精力用在正确的方向上?

分享

很多人都在抱怨如今的市场非常卷,一个核心的观点就是产品高度同质化,最终大家只能不断堆料,却依然无法让用户“感动”。对于上面这个判断,市场高度内卷是事实,但产品高度同质化却未必。当然如果说那些产品体验还没有达到基本合格线的产品高度同质化也没啥毛病,但优秀的产品每一个都有鲜明的特点和清晰的思路。看不到或者看不懂优秀产品的差异性,只能说明大家还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产品体验。


前面只是一个小插曲,先就此打住,把话说过头了容易得罪人。我们还是从正面聊一聊如何在高度内卷的市场中做有效的产品创新这类话题吧。


最近,我们也拿各大车企过去五年以来上市的上百款新能源车做了一组长期的案例跟踪。先说一个令人沮丧的结论吧:对于传统车企而言,那些在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第三空间应用等环节放下身段遵循行业成熟方案的产品,其市场表现往往比在这些维度上做大胆创新的好很多。尤其是在仪表和车机布置、屏内交互设计等方面,方案越花哨,投入精力和成本越多,最终的市场反馈往往越糟糕。反倒是那些随便支棱一块标准比例、尺寸的悬浮屏方案的,成本又低,产品体验又好……


为什么上面这些创新案例最终会沦为负面教材?


首先屏幕是要用来交互的,但在很多传统车企的开发流程当中,造型设计的优先级是高于产品体验的,而且造型评审的主导权也不在设计部门手里。这就导致不用车机的人实际上先入为主地给后面的所有环节指明了方向。


其次是出于工程沿用性,这与上一辆车的座舱方案或者车机本身的方案高度相关。尽管上一辆车的交互反馈不好,但从成本角度考虑一条道跑到黑的产品也为数不少。

最后,往往也是我看到最普遍的一种理由,其实就是大家单纯想要追求差异化。比如很多人认为类似特斯拉那种悬浮屏不够高级,把屏幕嵌入IP里面,搞个曲面,弄个升降,再弯个折角,或者用几块异形屏拼接一个“七巧板”之类的造型才更能彰显高级、豪华或者智能。于是这种看上去挺美的方案往往在一轮轮概念图的渲染包装下走过了各种流程,但等不到实车出来无数挑战就会接踵而至。


其实在很多产品沉迷于在无聊,甚至只能带来负回报的地方创新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来自传统车企的智能电驱车早已不乏非常成功的案例。他们同样在进行大胆的创新尝试,但这些车型无一例外都在主动追随早已被市场反复验证,并且开始趋于收敛的成熟方案。比如下面这两个案例:


第一个案例是极氪系列的多款车型。从极氪001开始,他们首先把最大的创新放在了产品造型概念方面,猎装主题的外造型极具辨识度。座舱则是积极借鉴标准比例的悬浮屏,让屏幕使用效率和可适配的场景最大化。尽管在001上他们还在坚持console位置的排挡杆,但到了极氪X以及后续的所有其他车型上,极氪迅速调整成了怀挡方案,同时仪表也迭代打了可读性更好,方向盘遮挡也更少的窄条仪表方案。在追随主流车机方案的同时,极氪X也增加了可以左右滑动的方案,让屏幕对应的场景价值进一步放大。总结下来极氪最大的创新基本都在外造型对应的产品概念方面,座舱布置和交互他们都是在遵循主流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了微创新。


第二个案例是最近上市表现很不错的奇瑞新能源iCAR 03。与极氪类似,iCAR 03采用了更像越野车的硬派外观,在产品概念上直接把那些对越野有向往,但又不想牺牲日常驾驶的便利性、舒适性和低成本的年轻用户吸附过来。在座舱布置、仪表和车机设计方面,iCAR 03同样没有做任何花哨的设计。但在车尾小书包、车内空间利用率和后排上下车便利性等方面,这款车却在很小的尺寸上把体验做到了极致。同时在底盘的驾驶质感方面,这款车也超出了这个价位用户的期待。


通过上面两个案例,简单地总结一下。对于传统车企而言,自己真正擅长的不是在软硬件集成、车机生态相关领域的突破式创新。但赋予每个产品明确的主题,在产品定义和设计当中把主题做透,沿着主题强相关的方向做有价值的创新却是传统车企能做好,也应该做好的事情。


为了帮助大家把创新的精力真正聚焦到有效的方向,同时减少在已经趋于收敛的方向“过创新”,SoCar在进行前述产品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将已经被市场反复证明的产品方案以及用户高度认同的体验特征总结成为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相关评价在产品概念设计阶段以及整个产品诞生过程当中均可介入,既可提前规避不必要的负面体验,又可将创新真正聚焦到可以强化体验的方向上来。

关注So.Car官方公众号

掌握So.Car最新观点动向

张晓亮
张晓亮SoCar CEO

从事汽车市场研究咨询工作20年,专注于产品战略研究,先后服务于一汽大众、一汽集团、北汽集团、上汽集团、广汽集团和吉利等十余个品牌,参与40余款新车的产品定义工作。

最新报告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