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场景沙盘“讲故事”,在沙盘中寻找创意

分享


前面两篇文章讲了一些抽象的概念,今天我们聊点具体的东西。既然场景比产品特征指标更有优势,更加形象、具体。那么应该如何充分利用这种优势,让团队内部产生更多共识,形成更为深刻的洞察?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新车型的目标用户,并采集目标用户当前最为典型的用户故事(这里的用户故事既包括人物特征、生活方式特征,也包括用户的用车场景。为了区分术语,我们把层级更高的,带有更加完整背景信息,完整而连贯的这些场景称为用户故事)。显然这一步工作需要通过用户调研完成,通常我们会采取实境访谈的形式,如果时间和预算允许,民族志也是一种常用工具。


在这个工作中,采集用户故事既要关注用户的基本特征,也要关注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们对生活目标的憧憬或期待。这些都构成用车场景重要的背景信息。基于上述背景信息,一方面会帮助我们理解用户为什么会有当下的这些使用场景(既要了解用户如何用车,更要理解用户为什么这样用车),另一方面也能帮助我们寻找在当下以及用户期待的生活方式当中,车辆还能帮助用户承担哪些任务。这些可能承担,但今天还没有承担的任务正是场景创新的关键线索。就像前几年电动车企普遍推出的午睡场景那样,这就是围绕生活方式当中的潜在机会挖掘出的新场景。


第二个步骤,我们需要充分理解,并解析通过调研采集到的这些用户故事,将他们解析成为一条条规范的使用场景。这个过程便于我们将场景结构化,以便系统地理解和思考用户在当下使用场景中面对的各种需求。当然这里解析的颗粒度可以参考我上一篇文章的观点,也就是需要将场景拆解到可以指向某一明确的功能为止。


通过以上两个步骤,我们相当于完成了对当下用户故事和用户需求的采集和理解。接下来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提出一个新的解决方案,让这个解决方案既可以全面承接所有我们认为需要应对的使用场景和用户需求,又要比当下用户可以获得的解决方案更有吸引力。由于新的解决方案也是通过场景语言描述的,这个过程相当于我们给目标用户重构了一个新的用户故事,只是这个新故事需要比当下这个故事对于目标用户更有吸引力,只有这样新故事背后的新车型才能更具吸引力。


为了达成上述目标,一方面我们需要让企划团队全面理解所有关键的使用场景,另一方面也要让整个团队对于当下主要的竞争方案在上述各种使用场景中的体验表现建立清晰的认知,只有这样才能找到真正有效的主攻方向,形成产品主题或产品策略。在上述两项工作当中,理解竞争方案肯定需要组织竞品体验评价,这个过程我在之前的很多文章当中都讲述过,这里不再赘述。今天我们重点针对理解场景这件事聊聊SoCar的经验。


通常我们会把解析形成的场景清单分门别类,找到一些关键主题,然后组织企划团队的workshop,通过搭建场景沙盘的形式,让团队内部既可以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又能在活跃的气氛中形成更加深刻的洞察,或者产生很多有价值的ideas。

↑ 来自SoCar创新工作坊


组织这类的workshop,一方面需要把前两阶段采集的场景进行组合或分类,形成各种具体的场景描述和任务包(向workshop输入创新任务和各种约束条件等)。然后组织相关企划和开发团队,让大家在接到具体场景描述和任务包后,分组完成场景沙盘搭建、场景洞察和创意工作。这里最为重要的第一步就是使用道具,让项目团队在接收到场景描述后,在一个小型沙盘上复现这些场景,具体如下面几张图演示的这样。

↑ 来自SoCar创新工作坊

在搭建场景沙盘的过程中,一方面项目团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每个场景具体的面貌,包括里面包含的一些关键变量或影响因素。另一方面,项目团队也可以基于这个沙盘融入更多变量,并快速观察和理解目标用户在这些场景中可能面临的问题。这对于理解场景和洞察需求至关重要。当然如果条件允许,通过3D模型的方式在电脑上构建这些沙盘会让场景重现的更为完整,但整个操作逻辑和过程大体一致。

↑ 来自SoCar创新工作坊

在搭建完成场景沙盘后,项目团队需要把各种创新任务带入这些场景,寻找产品创意。当然产生创意的工作本质上是一个玄学,套用网络上的一个名梗:这里问题的关键在于找到关键的问题……算了,严肃一点,尽管创意的产生是一个玄学,但场景沙盘至少解决了产生创意的土壤这个关键的问题。此外由于使用这些好玩的道具,因此项目团队在workshop当中往往有更高的参与度,并且形成比其他工作模式更为宽松的讨论氛围,这对于形成产品创意都至关重要。

↑ 来自SoCar创新工作坊

除此以外,采用一些行之有效的工具记录这些创意,并组织有效的机制把具有潜力的创意筛选出来,并通过一轮轮持续打磨,将粗创意变成真正意义上的高价值可执行创新方案。至于这些组织工具、记录工具和内部路演投票工具,我们在后续的文章当中会陆续和大家分享。



关注So.Car官方公众号

掌握So.Car最新观点动向

张晓亮
张晓亮SoCar CEO

从事汽车市场研究咨询工作20年,专注于产品战略研究,先后服务于一汽大众、一汽集团、北汽集团、上汽集团、广汽集团和吉利等十余个品牌,参与40余款新车的产品定义工作。

最新报告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