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以后,没有充足电池的车恐怕再也找不到市场了

分享

这两年汽车用户的偏好真的快速转向了,从当年不得不买电动车,到了今年即便涨价依然需求不减,而且这种需求释放丝毫没有受到宏观经济预期走弱的影响。与电动车相反的则是燃油车市场的加速下滑,受这种趋势的影响,此前霸榜多年的合资品牌以及连续几年两位数增长的BBA们,也先后掉入下滑趋势当中。


用户偏好的变化,新能源车型市场规模的快速攀升,其根本原因在于电动车已经做出了燃油车做不到或者做不好的诸多事情(也就是所谓的场景和功能拓展),使得电动车用户用车方式乃至生活都发生了改变,最终在电动车用户面前,很多燃油车不仅变得枯燥乏味,甚至会越来越显现出“功能能力”的自卑。这种品类的切换本质上是“升维覆盖”的过程:电动车拓展了传统汽车的价值空间,在新的维度上正在创造不可替代的价值。


显然,如今在上述新增价值维度上,电动车已经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可以显现出不可替代的强大优势。比如燃油车时代,动力性与经济性始终是一对矛盾,但到了电动车时代随随便便一台20万出头的电动车都能创造出百万级别燃油车的起步加速表现,用户付出的使用成本每公里还不超过两毛钱。虽然动力性与电耗依然还是一对矛盾,但如今这对矛盾早已建立在远高于燃油车的水平之上了。至于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第三空间、离车场景这些方面,更是将电动车的能力发挥的淋漓尽致。也正是由于这些优势的快速释放,电动车或者电驱车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快速侵蚀燃油车的市场。现在问题的关键早已不是电驱车是否可以取代燃油车的问题,而是燃油车还有多久存续时间的问题了。


当然,反过来讲,燃油作为能量密度足够高,获取或运输也足够方便的能源形式,依然具有纯电动车型不可完全取代的优势。因此我们判断燃油车尚有多少机会的问题应该转化为燃油车,甚至应该说燃油能源应该以什么形式继续为车辆服务的问题。


比如早期的增程式为什么打不开市场,而从理想One开始就成为爆款了呢?再如PHEV此前也同样是一个伪命题,为什么到了比亚迪的DMi就可以成为比电动车更能冲击燃油市场的神车呢?因为上述两个产品对电池的使用方式不同:传统概念上,混动车型的电池都是为了动力系统服务的,因为电池多了成本会大幅上升。但是现如今真正带给用户最直观感受的突破恰恰来自于电池在非动力系统的广泛应用。比如车载冰箱,以前就是一个鸡肋,因为车停在那里没有足够的电力让冰箱运转起来,结果用户从上车到下车,通常也就半个来小时,这点时间完全不足以让冰箱凉下来。但是当我们把冰箱装到了电动车上,我们就可以让它保持24小时恒温,当然也可以按需要提前预约启动。再比如哨兵模式这些功能,在燃油车上随时可能导致电瓶亏电,但到了电动车上却完全没有压力。


如果站在这个角度看,大致可以获得以下几个结论:

1、 电驱动的效率在绝大部分场景下远高于燃油驱动,因此动力形式的改变在绝大多数细分市场都将加速。

2、 在中长途和路线不确定的场景下,加油远比充电更容易、更方便,因此燃油作为这些场景的储能形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有优势。

3、 随着电动车在使用场景和用车方式上的不断突破,车辆在驻车状态下没有充足的电力供应是万万不能的。因此无论动力系统如何,座舱和各种车控功能用电也是一项必不可少的能力。而且这种用车方式的扩散速度要比电动车替代燃油车快很多。从这个角度看,即便燃油车,也必须装有足够的电池才能真正满足用户需求。


综合以上,在这个品类切换阶段,车辆能源形式的规划问题其实并不复杂:坚持让内燃机直接驱动车轮在绝大部分市场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只要可充电亦可加油,综合成本又基本算得过来,绝大部分用户从理性的角度出发已经没有继续购买燃油车的理由了。反过来,即便是燃油车,不给车上装一个5Kw以上的电池也不太可能再有吸引力了。但是真要装了这么一块电池,又不让它参与动力,这又面临诸多逻辑问题。这样平衡下来,最优答案早已是明摆着的事情了。

关注So.Car官方公众号

掌握So.Car最新观点动向

张晓亮
张晓亮SoCar CEO

从事汽车市场研究咨询工作20年,专注于产品战略研究,先后服务于一汽大众、一汽集团、北汽集团、上汽集团、广汽集团和吉利等十余个品牌,参与40余款新车的产品定义工作。

最新报告更多